当前位置: > 书画资讯 >
大美境界的不倦追求——王召海和他的中国山水画
发表日期:2019-11-13 16:14| 来源 :本站
 
 
【艺术简历】
王召海,字明海,号悟然。1960年1日18日出生于山东台儿庄古镇,现定居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画艺术院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中心委员,山东台儿庄美术家协会顾问。幼年师承孟祥君先生学习油画,后得到著名画家黄金程、张宝珠教授指导。1978年进修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设计系,后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班。2004年入中国画研究院李宝林工作室高研班。
 
 
 
参展经历:
1999年 《红》参加天津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美术大展 (天津)天津市美术家协会;
2000年 作品《山居图》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新世纪中国画三百件作品大展,《家住青峡绿阴间》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亚亨杯”中国画大展,《万木丛中有人家》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新世纪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展;
2001年 作品《家住白云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华魂”美术大展优秀奖;
2002年 作品《希望的钟声》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风情”中国画精品展;
2005年 作品《蒙山秋晚》入选全国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对比展,《茂林清幽》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长江颂”名家邀请展优秀奖;
2006年 作品《高原印象》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获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李苦禅艺术馆开馆提名优秀奖。
2006—2007年 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提名展六次,获奖四次。作品《家住白云间》等两幅作品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人民大会堂宾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中国科学院大唐电信等各大单位均有收藏。
出版《王召海中国山水画集》《王召海中国山水新作选》《王召海中国山水画镜像》《当代著名画家技法解析——王召海写意山水》《中国画廊推介画家精品——王召海》等。
 
 
红树醉秋色  68cm×138cm  2018年
 
大美境界的不倦追求
—王召海和他的中国山水画
文 / 徐恩存
王召海的艺术之旅,伴随其始终的便是那山水主题,为此,他倾尽了数十年心血,不趋时尚,不求闻达,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其艺术因而日渐精进,技艺俱佳,令人刮目相看。
王召海在自己的山水画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艺术理想,在融入外界与内界、物质与精神、形而下与形而上之中,发现天人合一之大美,发现自我胸襟与情怀,用以表现一种高山流水、远天远地的郁勃之气和生生不息的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与活力。
重要的是,我们在画家的步履与足迹中,看到了他在艺术创造中转变与提升的过程—从日常世界转到性灵世界、精神与人格的世界,最终转向自我生命的本色。在王召海的山水新作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秋林远黛  122cm×244cm  2018年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王召海以营造、构筑大美境界为目标,完善着从山水到境界的课题。显然,这是一个不断走进自然、不断融入自然的提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画家及其艺术受的砥砺和磨炼,领悟了“出入穷奇,纵横逸笔,力遵韵雅,雅迈施伦”的奥秘与道理,渐入佳境,作品中漾溢着“体韵遵举,风采飘然”的品格、气韵。
在“似与不似之间”,在“有意无意之间”,在“若离若即之中”,王召海定位了自己艺术的出发点,笔墨在结构、形态上都体现为一种从容自然、行云流水般的含蓄与隽永的情致与意味。在线的抒写中,画家运用了多年的涵养与修炼,使笔、线在运动中,不瘟不火,不急不躁,游刃有余,舒徐辗转,一任本色;长线、短线与皴擦点染皆恰到好处,分寸得体,在转折、顿挫中完成了山水意象的架构,洋溢着生命感的律动与节奏;墨色的运用,使线与墨互为补充,在相生相克的互动中,从山水情貌转向艺术本体的形式意味与笔墨语言的展示与表达。
 
 
山色千寻常耸翠  122cm×244cm  2018年
 
这是一种大美精神的投影,也是人格、性情、精神和生命意识的象征,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与幻觉在画面中的呈现,在淡雅、恬静中焕发出清新、简淡、潇洒的韵致,焕发出书卷气、山林气和水墨韵致。
其空灵、朦胧、恍惚与氤氲,及其“离形得似”的手法,使作品直接达到大美境界的高度、广度和深度,达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的审美效果。
王召海选择了脚踏实地、不尚空谈的艺术之路,唯其如此,他的艺术才能“豪情远致”,才能骨气内在,才能了无挂碍,而大气磅礴,大美撼人。
 
 
皖南印象  144cm×366cm  2014年
 
王召海是位水平较高的画家,他对中华艺术很了解,积累了多年对祖国的河山以及生活的观察、实践。尤其是大画很有气势,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章法、构图的变化很多,很丰富;他的小画都是源于生活,生动、空灵,笔墨水分控制得很好,很活泼,用笔比大画自由。王召海的这些特点,在众多老师作品的画家中并不多,尤其是小画,生动、随意、丰富、自然、充满灵气,让人耳目一新,是当今中国画家绘画水平比较高的一位。王召海老师的特点是中锋隐居,画风清瘦挺拔,繁而不致乱,少不显疏,笔墨熟练,形成了典雅神韵、深沉隽永、风采照人的画风,给人一种百折不挠之感。
 
 
高原印象之一  244cm×122cm  2005年
 
师法自然造心境
文 / 李宝林

 
      传统的中国画艺术,特别是中国山水画,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七十年间,不仅继续承传下来,并且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繁荣,在关注时代精神、扩展题材、风格多样等方面的成就十分显著,涌现出一大批中青年实力派山水画家,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多样探索中逐渐形成各自的艺术特色。
“笔墨当随时代”,中青年山水画家的创作似乎更强烈地反映了这一理念。他们能够从时代审美要求出发,深入生活,努力吸取传统中国画的精华,并能将传统之法为“我”所用,在艺术创作上,大胆探索,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与笔墨情结。
 
 
古松月夜图  200cm×130cm  2004年
 
召海性情豪爽、率直,很具有山东好汉好朋爱友的性格。
在经常的言谈话语当中渗透出对生活、对艺术内涵的深刻领悟。乐观的生活态度必然也会孕育出惬意的艺术创作状态。从出版的《王召海画集》中的作品里就呈现了一种豁达的情怀。线条在那时的作品里就是一个抒情的构成语言,在与点的交相表现的同时,还潇洒地放逐着色彩。那时他的作品主要就是淡彩、墨点、线的律动,在不失中国画笔墨的前提下,利用色彩、点、线充分展示他理解中国画艺术的时代感。
在他的笔墨及点、线、面结合现代构成因素吸收的过程中,他巧妙地将沂蒙山区的滋养、野生的植物、果树融入他的画中,而大部分题材是表现果树为主的,充分显示了平易、自然、苍浑、淳厚,而不同于其他人风格的作品,体现了自己的风格与艺术追求。
 
 
茂林清幽之一  244cm×122cm  2004年
 
召海生于山东沂蒙革命老区,数千里的大运河流经地—台儿庄。自幼生长在那里,他的家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周围的人文环境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强化了他在笔墨表现上的张力。许多年中,他几乎每年都要从繁忙事务中抽出一定时间外出写生,师法自然。数次游黄山、泰山、太行山、大别山,特别是沂蒙山区的大洼、岱崮、黑店、龟蒙顶,这是他的生长地,也是他绘画艺术的根基,他曾提出,“八里沂蒙任我行,沂蒙是我师,我是沂蒙友”,这是他与沂蒙山区的笔墨情结,沂蒙山的灵性滋养了他。全国各地一旦有了大型展览,他也一定力争赶到观摩。在不断地“走万里路”,不断地观摩大型展览的时候,他便思考自己的创作。经过多年的探索、思考和开拓,他仍然坚持将沂蒙山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表现对象,这些年他出版、发表和参加全国美展的山水画作品基本上都是沂蒙山水的写照。
 
 
品茗论道图(杨再春题) 136cm×68cm  2009年
 
有一位评论家在评论他的艺术时曾这样写道:“巍巍沂蒙,不仅抚育了王召海的成长,还赋予这个艺术赤子以灵性,这位经过曲折的道路而步入艺术殿堂的画家,深深地懂得传统绘画中笔墨的重要性,他希望追求的,是如何把传统绘画的精神和审美取向与情趣,融进自己的作品中。十多年来,他写各地名山大川,更写自己熟悉的沂蒙山脉。他勤奋地探索传统笔墨语言与写实造型的有机结合,在虚拟美与写实之间,找到了平衡,找到了契合点,这给他的画风带来一种平稳的正气隽永的格调。其画格近于宋人的骨法、元人的风韵,层峦叠嶂,骨体坚实且墨法精致,吸取了范宽的雄峻、王蒙的茂密、石涛的苍劲,以表现丘壑的深邃与静寂,充分显现了中国画的浑厚华滋。”
 
 
沂蒙秋壑  240cm×120cm  2006年
 
对于召海而言,描绘沂蒙山,并把沂蒙山的深深幽情表现出来,是需要艰苦磨炼的,不畏艰难的纪游写生,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对笔墨的反复锤炼,使笔墨能与所热爱的山水浑然一体,使笔墨在营造笔下山水时运用自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他在全国大型美展中的作品受到广泛好评,甚至许多作品获奖就是明证。
召海对笔墨的执着精神感动了我,因此写下此文评论推介他的艺术探索,以此期望他保持平和、永不停息的创作心态。我相信,只要他坚守锲而不舍的艺术精神和矢志不移的艺术信念,就必定会攀登上巍峨的艺术高峰。
 
 
蒙山春绿图  244cm×122cm  2005年
 
用情笔墨之中  放怀笔墨之外
—王召海和他的中国山水画
文 / 江天宝

 
北宋哲学家邵雍曰:“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北宋另一位哲人韩拙如是说:“夫画者笔也,斯乃心运也。索之于未状之前,得之于仪则之后,默契造化,与道同机。握管而潜万象,挥毫而扫千里,故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笔墨”是中国画的独特语汇。如果说中国画是独特的视觉艺术,那么“笔墨”赋予了中国画独特的精神内涵,承载了意味深长的文化信息,传达了中华民族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民族情感。
王召海是一位中国画画家,是齐鲁大地上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孔孟之乡厚重的文化滋养使少年一入画道便深谙“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
 
 
沂蒙秋晚  244cm×122cm  2004年
 
中国画自诞生的那天起,便因为“笔墨”的特殊魅力而有了特殊审美趣味。王召海基于对“笔墨”的正确认知,体会到要画好中国画须认真地临摹前辈先贤的优秀作品。对传统经典作品的临摹,体会先辈对笔墨的运用和如何达到笔精墨妙的效果,进而使创作主题更加生动,使画面意境得到升华。
“笔”通常指勾、勒、皴、擦、点等笔法以及下笔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等变化。“墨”通常指烘、染、破、积、泼等墨法及干湿浓淡等变化。王召海今天成长成一个优秀的山水画家,首先得益于他对中国画笔墨的深厚情感和为掌握笔墨技巧所下的功力。他的用笔是有力和富于变化的,中锋、侧锋顺逆转折,运用自如。他师从过陈玉圃、张宝珠、李宝林,就读过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这对王召海理解中国画的真谛和掌握中国画的创作语汇确实颇多助益。而对艺术的挚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浓浓的情意每当注入笔端,“用情笔墨之中”所创作出来的山水画自然显得格外生机盎然,充满灵性和诗意。
 
 
雨过晨山  178cm×96cm  2013年
 
“学习须从规矩入,神化亦从规矩出”,清代画家蒋和如是说。而现代大师李可染则强调学习中国画,继承传统方面要花百分百的力气打进去,而体现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则亦需要花百分百的力气打出来。“笔墨当随时代”,现代画家应该是要写出我们对新生活的切身感受,写出我们对现实山川的真切情感,并对此作出评价,向读者提供新的美感享受。当今画家,就纯“笔墨”而言较之古人有一定差距,很难达到文人画中笔精墨妙的高度,今天艺术家的生活条件和艺术体验远比古人优越得多。
如果说,“六法之难,气韵为最,意在笔先,妙在画外。如音栖弦,如烟成霭”,古今并无多大差异,那么,今天的艺术家在“置陈布势”,即古人说的“经营位置”方面,就有很大的优势。师造化需有便捷的交通工具,“五岳储于心,峥嵘出笔底”。今天的山水画家应当摒弃文人画中“逸笔草草”,过于强调个人抒情意味而致使画面荒寒、冷寂而不屑描景状物。今天受欢迎的艺术家普遍推崇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山水画家自觉担当起为祖国壮丽山河立传的历史使命!
 
 
山里人家  68cm×68cm  2016年
 
为山河立传,就是描景状物。但中国画中的描景与状物讲究“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要得山水之性,必须遍访名山大川,并与山川对话,将自己融进自然之中。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从沂蒙山区走出,造访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再访巫山巴山烟雨,从泰山到黄山,从黄河到长江……足迹所至,大量的写生稿,丰富的视觉体验,是“集景”的过程,也是“集锦”的升华。“凡物得天地之气以成者,莫不各有其神,欲以笔墨肖之,当不唯其形,唯其神耳。”为山水立传,立的是祖国名山大川的内在精神和民族情感。“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王召海创作的大量大尺幅山水画,体现了作者师古人师造化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更展现了作者驾驭笔墨、驾驭自然山水的能力—将自然之景转化成艺术的能力。
 
 
山居图  68cm×68cm  2016年
 
著名美术评论家贾德江曾这样评论王召海的中国画:“他的作品营构在自然与自我之间,画出了景象叠合,气流贯注,境接天宇的意象。”贾老师一语中的。王召海苦心孤诣,孜孜以求的就是这种“意象”,也就是大美的“心象”。“绘画之事,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恍惚变换,象其物宜,足以启人高致,发人之浩气。”在创作中,面对“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所取其势,近看之所取其质”,放怀于笔墨之外,“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创作热情,创作出气象沉雄、骨力苍秀的优秀作品。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寄。”
今天的王召海,正构筑一种艺术理想:“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达到“迁想妙得”;达到“物我两忘”,达到“予与山川神遇而迹化”,进而使自己创作的山水画被大家乐于挂在厅堂并常现身于国家殿堂,从私人空间真正走向公共空间。
 
 
 
 
 
 
 
 
环球文化艺术网电话:010-89819999 地址:北京市南三环南曦大厦备案号:京ICP备1502962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