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环球在线 >
秦腔激荡千古史,皮影映画万载文
发表日期:2024-03-26 11:58| 来源 :本站原创

秦腔激荡千古史,皮影映画万载文

“琴书秦典四飘怡,秦剧传承续秀奇。”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秦腔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秦腔的历史底蕴深厚,剧目丰富多样;不仅在陕西地区广受欢迎,而且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也备受推崇。“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重要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融合了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它们,是艺术血脉中蕴含的中国独特韵味,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深厚的根基。在八百里秦川,人们用粗犷的嗓音唱出心中的喜悦和悲伤。秦腔是这片土地上的天籁之音,是人们情感的宣泄,是生活的写照。在田野间,在村庄里,在城市的街头巷尾,都能听到那激昂而高亢的秦腔声。它像一股清泉,流淌在每一个秦川人的心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该语段出自于贾平凹的《秦腔》,描述了秦腔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与秦川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秦腔似乎从未以过于华丽和隆重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眼中。秦腔的艺术风格更注重于朴实、真挚的表达,它通过苍凉激越的唱腔掷地有声地出现在西北人民的视线中。秦腔的唱腔形式,既有粗犷豪放、激越雄浑的“大净”;也有凄婉幽怨、柔婉优美的“小旦”;还有苍凉高亢、深沉有力的“老生”。这些唱腔形式既可独自展现,也可互相融合,形成了一幅幅鲜活的舞台画面。同时,秦腔的唱腔形式又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在西安地区,秦腔的唱腔形式吸收了西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西北腔”。这种唱腔形式既有高亢激昂的旋律,又有深沉抒情的和声,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撼。秦腔作为一种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其表演形式和风格与当地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在西安地区,秦腔的表演形式和风格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因此,秦腔的表演形式更注重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而不是过于追求外在的华丽和装饰。此外,秦腔的表演形式也与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有关。秦腔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它的表演形式更注重于表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而不是过于追求舞台效果和视觉冲击力。

从幼时的记忆出发,更多秦腔的展现形式是民间的草台班子。它们通常是由一些业余爱好者或者民间艺人组成的,既有传统的秦腔剧目,也有根据现代题材改编的剧目。表演形式也非常灵活,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观众需求进行调整。这些草台班子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庙会、集市等场所进行表演,旧时的秦腔草台班子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存在。它们常在公园、广场、庙会等公共场所进行表演,而没有统一的戏曲着装,没有细腻脸谱的戏妆,仅仅依靠手中质量并不上乘的麦克风以及可移动音响,凭借高亢激昂的唱腔以及深入骨髓血脉的地域艺术张力,就能吟唱出独具“秦魂”的长安之声。梆子敲击出的旋律古韵绵长,长安故都中的乡音激越高昂。

“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 秦腔,如古道长河,源远流长,古韵悠悠。它不仅是西北地区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陕西的秦腔是一曲高歌,那陕西所具有代表的皮影戏一定是一首婉约词。皮影中灵动的影人、精美的造型、独特的表演方式,以静态的姿态展示了动态的艺术魅力。而陕西皮影,也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代表之一。陕西皮影在陕西省内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说起皮影,很多人直接联想到的就是一块白色幕布,一两个表演艺人,和在光源下的人物剪影。“双手对舞千古事,一帘灯影藏春秋。”中国皮影戏是多种艺术形式历经千年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立艺术。秦汉以来的“弄影”,隋唐僧人传经时的“俗讲”,各地民间戏剧等相关艺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相互借鉴并渐渐统一于“弄影”旗下,使其成为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戏剧于一体,共同服务于影偶表演的“动画”艺术。这种艺术样式在中唐已趋成熟,至北宋有了正式名称“影戏”,之后又有“灯影戏”“纸影戏”“皮影戏”等称谓。

陕西皮影戏曲调流派支系繁多,现在能够经常性演唱的皮影戏大约还有10余种唱腔。关中皮影艺术基本上可分为东路、西路、北路3种。以皮影戏唱腔的不同,可以分为秦腔、碗碗腔、弦板腔、阿宫腔,由于唱腔表演的不同,对皮影形象要求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东、西、北路的不同皮影艺术特色。

随着各色分流的传播,皮影戏和秦腔的结合也更加充分。不同于大戏秦腔,用于皮影伴奏的秦腔通常节奏紧促,乐器也更为简练。更为特殊的是,秦腔皮影通常没有剧本,所有唱词都靠师徒间的口耳相传,许多艺人甚至不识字,却生生发展出数十、上百种剧目。

皮影戏的存在形式就决定了它不是随处可见的,幼时的记忆里对皮影戏的了解也甚少,在旧时陕西人的印象中,皮影戏通常与庙会、节庆和婚丧嫁娶等场合紧密相关,而这些场合也注定与“乡村”二字紧密相连,在繁华耀眼的城市里,很难寻找到它的踪迹,它带着自身浓浓的艺术特性存在在贫瘠的乡村文化生活里。每当农闲时节或节庆日子到来的时候,他们会在临时搭建的戏台上布置好幕布和灯光,准备好各种皮影人偶和道具。这时候的小孩子们则会兴奋的跑到戏台前,争相占据一个好位置,等待皮影戏的开场。皮影戏的表演者通常都是经验丰富的老艺人,他们通过操纵皮影人偶,配以独具陕西特色的唱腔和陕西腔调的话语,以碗碗腔的形式所唱出来演绎出各种精彩的故事情节。孩子们虽然听不懂具体的唱作内容,但仍目不转睛的被皮影所演绎的奇特世界所吸引,看着人偶在幕布后灵活的动作,听着老艺人们唱出婉转的古老故事。

皮影戏的延续一直在行动和创新中发展,它承载着对陕西乡村生活文化的缩影,也承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面对后辈,它的光彩依旧但璀璨明珠上的一层以“时代”为名的灰尘未能拭去,城市化的进程使得皮影戏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如今无论是皮影匠人们推陈出新的模式,还是走出乡村进大城市、进校园、进国际形式的发展,无疑证明着陕西文化终究不会因时代所遗落,会在发展中展现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秦腔与皮影,如同远古星辰,闪耀在华夏艺术的长河中。在这片中华沃土上,这两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交织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秦腔的激昂与高亢,犹如滚滚黄河般汹涌澎湃;皮影的细腻与精致,如同丝织品般绚丽多彩。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变迁。它们在华夏大地上绽放出一朵朵绚丽的文化花朵,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撰文:梁海竹 秦宇萱

编辑:Jessica

环球文化艺术网电话:010-89819999 地址:北京市南三环南曦大厦备案号:京ICP备15029623号-2